Learn from the earth,向土地學習,陶藝,展覽,台北市,台北地下街,倏忽空間,華梵大學,池上陶,札幌市立大學

  • 訂單查詢
    聯絡我們
    購物說明
我的購物車
讀取中...請稍候

倏忽報導|走入山林大地的陶藝教室

  • 分享文章到

 主編:Yu-Hsuan Yeh /撰文:Yu-Hsuan Yeh

 

       入展間,映入眼簾的是一件件沉穩的大地色系陶器,仔細端詳,日式茶碗和台灣原住民蒸甗正無違和且自然地呈現在同一個空間之中,好似台日間一場優雅的對話。華梵大學和日本札幌市立大學自2009年起,即以工作營的形式進行教學與創作的雙向交流,藉由工藝、藝術與設計,了解彼此的文化。「向土地學習」國際柴燒工作營成果展是經由一連串扎實的陶藝課程,並特地抵達台東的「池上陶」學習使用農廢進行露天野燒與穴窯柴燒的成果。

 


 

       開展當天不僅有許多貴賓和學員前來,還包括池上陶創辦人兼華梵大學智慧生活設計系吳姿瑩老師、陳妙鳳老師和札幌市立大學教授張浦華老師一同分享了此次工作營的過程與成果,張浦華老師在會後不僅準備了抹茶茶席搭配日式和菓子,還特別使用這次在池上燒製的茶碗喝抹茶,別有一番風味。

 

 

       位在台灣東部的池上鄉,有著得天獨厚的縱谷景觀,風景優美自然生態豐富的大坡池,過去是居民賴以維生的場所,也是吳姿瑩老師開啟蓋窯燒陶創作的落腳處,在池上研究當地土壤的質地和運用農業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形成了「池上陶」兩個主要的創作方向,一是高溫的柴燒;另一則是低溫的野燒。此外,池上的土壤耐溫性較低且顏色黑,用於柴燒適合作為陶器的化妝土,經過高溫窯燒後會產生綠色兔毫的美麗效果。

 


 

       這次的課程特別從教室延伸到台東池上,希望帶給學員不僅僅只是陶藝的知識和技能,更是一種全面性的體驗,來到不同的環境,心境上不同,體會也會不同,柴燒更是一個講究團隊合作的活動,本次學員21人,分為三班,每人每天至少會輪到一班,輪到的學員便會自動自發在該出現的時間上班,其餘時間自由運用,姿瑩老師說:「自由時間也是課程的設計之一,不需要用過多的活動將時間填滿,讓學員可以有時間沉澱消化,去探索與休息。

 


 

       在和老師們訪談的過程中,發現來過很多次台灣的浦華老師是第一次來到台東池上,也是第一次體驗野燒,很喜歡台東的自然環境。還提到這次來到華梵大學駐村創作也嘗試不一樣的茶碗製作技法,她過去茶碗創作多是以傳統的手捏成形,這次還帶著學員一同用刀削()的方式創造表面質感,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其中這次工作營帶給張浦華老師無比衝擊的是台灣柴燒的方式和日本有著天壤之別,日本柴燒具有一定的公式,使用同樣品種的松木,全部裁切成同樣的尺寸、同樣的規格以及綑成同樣的重量,台灣則相對自由度很大,不論什麼種類大小不相同的木材,甚至廢棄的木材枓都可以是柴燒的原料,真的很環保。浦華老師還提到另一個不同的經驗是,過去他在日本參與柴燒的過程,排窯與投柴的人,大多都是專業的男性為主,但這次工作營因為很多女生,大家看起來力氣不是很大,還幾乎都是初學者,但一樣都燒得很好,看起來既優雅又不匆忙,打破了許多她對於柴燒的既定認知。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此次柴燒工作營的學員大多都是第一次接觸做陶與實際操作柴燒及野燒,經由這次的體驗課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甚至許多學員希望未來工作營能夠以一個具有制度的團體形式邁向永續經營發展,不要因為課程結束或從學校畢業而解散。就學校而言,工坊教育不僅僅只是課堂中的學習,這次也嘗試舉辦工作營和展覽成果發表,向外產生連結,讓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化,學生的學習歷程更加豐富有趣。